资讯种类:
政策资讯
新闻动态
关于印发《青岛市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实施方案》《青岛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4-04-12
申报类别: 其他
青岛市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4-12
申报类别: 其他
青岛市

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 山东港口实现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
近日,山东港口走进山西供应链综合服务推介会上,山东港口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与华远国际陆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建春共同为双方携手在太原建设的山东港口山西(华远)内陆港揭牌,标志着山东港口第51个内陆港正式落地。内陆港,是指以港口为平台、联动内陆城市的具备港口、海关等口岸功能的综合性物流枢纽,通过航线与铁路的串联,畅通内陆地区进出口物流通道。作为我国北方陆海统筹的重要枢纽节点,山东港口以东西部协作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内陆港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多式联运大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加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持续将“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的“家门口”。多地开花,从内陆港到内陆港群山东港口走进山西供应链综合服务推介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港口实现山西煤炭集港装船超2700万吨,成为晋煤南运的重要通道。记者了解到,山东港口山西(华远)内陆港揭牌之前,山东港口物流板块已在山西布局5个内陆港,开通蔡家崖等7条海铁联运班列,提供“内陆港+班列+航线”“端-端”等全程物流服务,助力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山东港口还携手路局做强公铁联运、海铁联运,与国铁太原局、国铁济南局成立路港营销联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深化路港融合,建成全国首个路港集疏运指挥中心,全面提升畅通效率。此次山东港口山西(华远)内陆港的落地,既是山东港口持续加强内陆港建设的最新动作,又是山西高度认可山东港口服务品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山东港口已实现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重大转型,通过港口运营、供应链综合服务、临港产业及配套服务等三个“赛道”的协同联动、功能集成,可为广大客户提供“端到端”“一站式”的供应链综合服务。目前,山东港口与山西的合作已从过去单一的铁路公路输运往来,演变为多式联运、金融、贸易等全方位合作。随着山东港口与山西广大伙伴合作关系的持续升级,始末端循环不断畅通,单一的产业结构正向多元集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高能耗、低效率的产业形态正向低成本、高效能的价值链攀升,一次全新的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在三晋大地上拉开帷幕、演绎精彩。记者了解到,高质量服务山西之外,山东港口还以河南地区为突破口,集成优质资源,打造形成以“第四方物流平台”为特征、以“港口+物流”融合发展为驱动、以政策赋能为支撑的“郑州模式”,为客户提供从接受委托到货物上船的全过程跟踪保障,打造了在内陆腹地与铁路、船公司、客户等各方协同共赢的新样板,并在西安、徐州、淮北等地复制推广。新模式下,2023年河南地区海铁箱量同比增长150%以上。近五年来,山东港口已在省内布局建设聊城临清、菏泽曹县、枣庄等16个内陆港;在省外布局建设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山西太原、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等35个内陆港,形成了山东港口“立足山东、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群。内陆港作为港口服务功能向内陆的延伸,是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从单个内陆港到高度协同的内陆港群,山东港口与地方政府、海关、铁路深度融合,引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推动港产城全面发展。深入推介,上下游携手降本增效作为货畅其流的关键环节,港口不仅要“流”得快、“流”得好,而且要效率高、成本低,这是体现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枢纽的服务性和社会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东港口将推介会开进山西等内陆省份,在更好地为广大企业提供商贸、物流、金融等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同时,还要吸引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低成本、更完备的产供链配套,有效促进社会物流效率与发展质量的“双向提升”,共同助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近年来,随着山东港口在港口转型、航运枢纽建设、口岸提速增效等多层面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一系列降成本、提效益的探索不断涌现。山东港口走进山西供应链综合服务推介会上,山东港口总结发布了“发挥供应链综合服务优势降低物流成本”案例,详细介绍了山东港口围绕商业模式、服务产品、通道建设,集成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海外等功能要素,打造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降低供应链复合成本,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经验做法。这些典型经验的推广,将对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更好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装载的是商品,传递的是机遇,带来的是希望。山东港口内陆港的布局建设,为实现山东港口与内陆地区的“硬联通+软联通”创造了条件,为山东港口构建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了支撑,为广大内陆进出口企业放大优势、释放价值搭建了平台,助力内陆地区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在山东港口的积极推进下,内陆港作为区域物流中心,已经成为沿海港口参与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成为服务内陆客户的重要载体。依托内陆港,众多地处内陆的外贸企业找到了货物出口通道,提升了物流时效。以青海地区为例,山东港口物流集团设立青海西宁内陆港,开通“西宁—西安—青岛港”班列,实现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全流域海铁联运互联互通。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是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山东港口以海港和内陆港为依托,联合铁路、海关、船公司等,推动港口功能前置,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一次结费”,可为进出口客户每单节省物流成本约3%,提升通关效率20%以上。2023年底,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沿黄流域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场景”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创新应用成果”。以内陆港建设为抓手,山东港口紧抓数字物流发展趋势,积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在内陆港及海铁联运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打造陆海通“铁运达”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全程、全域、全链”的综合物流服务,进一步提升物流时效、提高服务质量。贯通陆海,铺就新途。面向未来,山东港口将强力担当实体经济的“筋络”,提升内陆港建设质量,放大内陆港战略功能,深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交上一份高质量的“山港物流”答卷。(大众新闻·山东国资记者巩聪聪)
发布日期:
2025-01-14

榜单发布!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涉及11个大类49个行业
榜单发布!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涉及11个大类49个行业各市人民政府,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等有关要求,为加快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就组织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通知如下。一、“产业大脑”榜单根据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见附件1)中关于建设范围的要求,“产业大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2024年揭榜挂帅细分行业榜单共计11大类49个。二、揭榜挂帅条件(一)“产业大脑”申报主体:1.组织单位。组织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推动“产业大脑”建设,产业集群分布在同一个市多个县(区、市)或功能区内的,由市人民政府作为组织单位;产业集群分布在一个县(区、市)或功能区内的,由县(区、市)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作为组织单位。2.揭榜单位。牵头推进“产业大脑”建设,可以由组织单位指定的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集群头部企业、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运营机构或深耕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等作为揭榜单位。揭榜单位应充分了解产业集群行业及数字化转型趋势,具有较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具备丰富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经验。3.联合单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等可作为联合单位共同参与“产业大脑”申报、建设和运营,联合单位原则上不超过4个。(二)“产业大脑”申报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属于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全国产业布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集聚度和产业链健全度较高;上一年度产值原则上达到100亿元,产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可适当放宽条件。2.具有较好的数据基础。获批省级工业大数据区域中心、行业中心,或规划建设满足“产业大脑”存力和算力要求的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具备数据汇聚、治理和流通的条件。3.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方案能够准确识别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面临的关键痛点或瓶颈,以及亟需数据赋能的应用场景;科学合理规划“数据汇聚、算力调度、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运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实施性和较好的预期效益。4.明确推进和保障机制。原则上成立由组织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大脑”推进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产业大脑建设的资金投入来源和资金使用计划。5.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经营行为,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未发生重大事故,信用状况良好(以信用中国、信用山东查询结果为准)。三、申报程序(一)组织申报。组织单位根据辖区内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情况,统筹揭榜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编制“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申报书(见附件3),参照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见附件4)准备相应证明材料。纸质申报材料盖章后提交至各市人民政府(同时提交申报书电子版)。(二)初审推荐。各市人民政府负责材料初审及汇总上报,于5月10日前将推荐汇总表(见附件5)和纸质申报材料(一式贰份)、电子申报材料报送至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三)评审公布。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现场考察),初步确定入围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公布“产业大脑”试点名单。试点建设期为两年,验收通过后正式挂牌。四、其他要求(一)各市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申报工作,严格把关、审核申报材料。原则上各市、县(市、区)和功能区的“产业大脑”申报数量不超过1个。(二)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行为。(三)其他未尽事项参考《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联系人:蒿云鹏、安章、王俊人地 址: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综合楼电 话:0531-51782640 18953198935 15098750939邮 箱:cytjc@shandong.cn 附 件: 附件1: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pdf 附件2: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榜单.pdf 附件3:山东省“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申报书.docx 附件4: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试行).pdf 附件5: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项目推荐汇总表.docx 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4年4月8日
发布日期:
2024-04-17

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加快建设,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
1 1 3月27日,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支持的首届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长陈肇雄、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立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李丽、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堃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山东(日照)精制茶加工、山东(梁山)专用车整车、山东港口物流等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发布并做宣传推介。去年以来,我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培育了32个“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部分“产业大脑”已陆续完成建设并上线运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整合全国产业互联网平台优质资源,提升产业数据要素流通效率,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数字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的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能力中心通过与行业“产业大脑”共建地方专区等方式,提供直通车服务、专项云服务、能力组件仓等共性能力,为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资源对接和数据服务,助力行业“产业大脑”提升建设运营水平。 根据规划,到2025年,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6个重点行业和11条标志性产业链,山东将建设50个以上“产业大脑”。目前,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已汇聚“小快轻准”优秀数字产品957件,上架能力组件1208个,与10个行业“产业大脑”共建了地方专区,服务小微企业49500家,“专精特新”企业539家。下一步,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将链接更多行业“产业大脑”,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生产关系重构的数字“生态圈”,加速形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
2024-04-17

海港的“产业大脑”超乎你的想象~
近日,山东港口科技集团日照公司《基于多个智慧绿色大宗干散货码头的区域性港口物流产业大脑》项目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二等奖,充分展现出了科技集团在加快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发展领域迈出新步伐。科技集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击港口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分散、口岸业务系统冗杂、增值服务不完善等痛点,科技赋能日照港大宗干散货码头智慧绿色示范作业区建设,打造基于多个智慧绿色大宗干散货码头的区域性物流“产业大脑”,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全面融通。以港口为核心搭建区域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集团以港口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舟道网为依托,将港口一体化服务能力向港口物流服务领域全面开放,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全面提升了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目前,公司通过汇聚物流链数据,实现物流供应链10类客户112项业务线上办理,平台日均点击量250万次,初步完成集港口、物流、通关、资金支付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做到链上数据共有、共用、共享。构建产业图谱实现供应链信息资源一体化科技集团以港口为核心,通过凝聚物流链各相关单位,建立起物流信息资源统一接入和共享机制。在统一的管理机制下,实现政府(6个政府单位31项数据)、企业(10类企业57项数据)、行业(2个行业5项数据)数据交互,物流信息资源最大化价值共享。通过打通关键环节,有效实现业务数据的集成和分析,构建从撮合交易、港口装卸到货物运输签收全过程“全产业链图谱”,为用户提供门到门、端到端的综合物流服务,节约用户成本40%。科技创新赋能引领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格局科技集团提升数据战略资源地位,推动产业数据化和数据产业化,形成数据赋能的区域性物流大脑框架。通过提前统筹谋划,充分融合共享航运企业、物流企业、口岸监管部门等相关方数据资源,实现物流产业可视化、集约化和智慧化。依托山东港口多个大宗干散货码头,对产业大脑平台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推广新基建、装备自动化、生产智能化三大类项目,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应用至龙拱港、唐山港等多个同类港口,得到同行业认可。科技集团建设智慧堆场、智慧调度等十大类智慧应用,投资收益达1.2亿元,推广收益6000余万元。
发布日期:
2024-04-15

揭榜挂帅|青岛市开展“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榜单征集工作
日前,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通知,面向各市征集优势产业集群榜单,谋划新一批“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本次榜单征集,主要面向集聚一定数量企业、产值过百亿或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青岛市正在组织各区(市)、功能区进行优势产业集群榜单征集,推动开展“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 通知一并公布了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名单,平度市化妆品制造(睫毛)产业大脑入选。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有智能家居产业大脑、港口物流产业大脑、化妆品制造(睫毛)产业大脑等3个集群进入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名单。 下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组织揭榜单位加快产业大脑建设进度,力争培育更多产业集群入选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青岛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4-04-12

科技集团参加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
12月18日,科技集团赴济南参加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会上,科技集团作为建设试点代表专题汇报了港口物流“产业大脑”工作开展情况,详细介绍了组织管理与推进机制、建设成效和特色亮点等情况,省工信厅有关部门介绍了产业大脑建设试点绩效评价工作安排和能力中心建设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围绕省内优势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山东工业云”为数字底座,打通政府、企业、行业等数据资源,计划每个行业建设一个省级“产业大脑”,打造一批产业生态类、制造应用类、共性技术类场景应用,构建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智能制造新体系。今年7月,由科技集团牵头,青岛港、烟台港、物流集团、山东亿云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港口物流“产业大脑”成功获批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下一步,科技集团将以本次推进会为契机,以加快打造“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为导向,加快推进港口物流行业平台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积极接入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在产业链数据资源、算力资源、行业模型、能力组件共享共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发布日期:
2024-04-12

省数研院助推产业大脑建设 助力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
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数字变革新机遇,把推动数字经济变革确定为全省三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事项之一,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鲁改委发〔2022〕5号)提出:开展“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选择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化集成改革,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融通发展,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推动数字工厂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提升行业智能决策和产业链服务能力。《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鲁政字〔2022〕201号)提出: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工业互联网园区、数字经济园区,推动建设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吸引中小微企业入区入群发展。《山东省2023年数字经济“全面提升”行动方案》(鲁工信数据〔2023〕75号)提出:建设15家左右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出、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数据价值释放程度高的特色行业“产业大脑”。《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方案(2023-2025年)》(鲁工信工联〔2023〕215号)提出:打造一批产业生态类、智造应用类、共性技术类应用,分行业分区域累计建设50个以上省级“产业大脑”,3年内汇聚形成山东“工业经济大脑”,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发展能级跃升。2023年,省数字产业发展研究院团队受邀分赴16地市数十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大脑”概述、重要意义、建设内容、预期成效和推进路径等方面进行政策宣贯,有效推动各市、区(县)组织省级“产业大脑”建设,加速优势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链协同化发展能力,支撑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19日,受邀参加山东港口科技集团举办的“管理论坛”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会。山东港口科技集团总部管理人员,日照公司、青岛公司、烟台公司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骨干工程师等近百人在线参加了此次培训。
发布日期:
2024-04-12

山东港口的这颗智慧“大脑”,不简单!
我们所期待的这一幕终于来了——从手搬肩扛到鼠标革命,从港口吞吐能力转向端到端服务能力,从单一港口运营到全程供应链服务,一如人类的大脑在不断进化,港口业务的“大脑”——山东港口云港通平台,也在不断迭代,9月1日,云港通2.0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港通2.0)正式上线。作为青岛口岸具有影响力的港口公共服务平台,山东港口云港通平台顺应智慧港口建设大潮,立足数字化转型和关港合作,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生态圈,历经七年的研发运营,在1.0时代取得良好成效,云港通已成为沿黄流域上万家港航物流企业、数十万从业者人手一号的基础工具,广受好评。此次上线的云港通2.0,更是深层次聚焦全链条客户需求,将深化关港协同、打造“依托港口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刻画出最美好的愿景:云促港通,生态共荣,云助港兴,基业长青。“云港通2.0围绕智能追踪、关港通、港易查、港易办、船东宝、货主管家、港口金融、口岸生态、云港智链九大产品体系,配合AI智能客服,实现‘9+1’功能全面升级,将全面提升客户体验。”云港通建设运营专班人员介绍道。业务线上,“云端交互”助流程优化“作业车辆平均待时高?”“单证手续办理慢?”“货物动态查询困难?”“业务协同性差?”……在云港通2.0平台,这些都不是问题。以橡胶制造为例,从原产自东南亚的橡胶装进集装箱海运发往青岛开始,云港通2.0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支撑价值早已开始——基于云港通2.0,在船舶抵达山东港口青岛港之前,申报单证、进口船图、舱单等各种单据就已经通过平台进行了智能处理,为码头作业人员科学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依据;基于云港通2.0,橡胶客户能及时进入系统,实时查看海关查验进度、办理相关手续等,一站式办妥受理、缴费、派车等提箱手续;基于云港通2.0,司机能登录云港通APP预约提箱,在货物预计进港时间段内办理提箱手续,减少等待时长……经过系列线上操作,在集装箱码头桥吊将满载着进口橡胶的集装箱稳稳地装卸至运输车辆时,接下来的流程便能够顺畅衔接,一气呵成运往厂家加工制造。作为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云港通2.0重新定义了产品服务体系,不断补充全链条业务线上化,进一步沟通世界、连接中外,服务供应链上下游,并根据货主、船东、船代、货代、报关行等关键节点的全链接,实现线下多环节业务线上一键通,推动整体效率提升。简单来说,就是“与港口相关的进出口业务、流程、手续等,都能通过云港通2.0进行线上操作、远程控制、实时共享,再也不用线下跑腿了”。自2023年启动云港通2.0建设以来,“全面融入山东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极致口岸效能,服务千家万户”一直都是云港通2.0的初衷。目前,云港通2.0实名注册企业1.7万家,个人用户数48.5万人,总注册备案车辆超过30万辆,月访问量超1,600万次,集装箱单证电子化率已达94%,关港协同更加深入,产品功能更加丰富,用户数量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实现全面领先。数据集聚,“资源整合”赋服务延伸云港通2.0因何而生?为何而来?2023年,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精神及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的背景下,在顺应港口行业时代发展、推动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形势下,云港通1.0创新升级,2.0应运而生,成为“发展港口数字经济”的生动载体。“在云港通2.0,我们可以通过EDI以及API等多种方式,与船公司、船代、场站、货主等进行数据对接,通过数据交互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云港通建设运营专班人员介绍道。对于云港通2.0,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数据集聚、资源整合?如何将平台价值、服务链条延伸到最大?云港通2.0用重大更新作出了坚定回应——数据赋能、平台合作,服务到供应链上的每个人,以单点登录或平台共建等方式,陆续上线五项生态合作,比如中远海科船视宝平台,进一步深化船舶可视化追踪服务;将集装箱货物动态查询整合成为智能追踪功能,成为全国首个在进口、出口、中转三个场景提供关、港、海、陆超过60种节点动态及路径实时追踪的门户……板块融合、资源统筹,串联山东港口航运、投控、贸易集团,上线山东港口集装箱中转一体化平台,实现船公司与码头中转信息无缝衔接,并与企业点对点系统直连,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全面融入GSBN全球航运业务网络,在全国率先完成大宗散货进口无纸化放货试点,推出集装箱海运提单进口无纸化放货应用,平均每个集装箱为客户节省提货时间近24小时……“多年来,我们通过山东港口云港通平台,为广大外贸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安全的服务,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相信2.0上线会有更好的体验。”河南世通物流有限公司卢经理说。关港协同,“互联互通”促口岸效率这是一次创新尝试,也是一个行业先例。云港通平台立项之初,国内没有与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高标准查验物流服务体系先例。“别人没干过的,我们来!”于是,在青岛海关和山东港口青岛港、物流集团、科技集团的多方努力下,口岸智慧查验新模式上线,海关查验、监管顺畅地嵌入了港口物流,打通了查验板块与货代厂家的“高速公路”。“这个模式体现了中国港口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青岛港集发公司外贸业务人员表示,全世界没有任何港口自主创新这个模式,青岛口岸走在了全球前列。码头实践便是关港协同成果最好的证明。在海关申报、查验放行阶段,通过云港通平台可以实现全时查验、码头前沿先期机检查验、水路中转线上查验等,各项手续一站式线上办理,经过机检直放的货物可以从码头前沿直接提离,客户全程无感,通关时效平均压缩3-7小时,每标准箱物流成本节约800元。关港协同发展一直都是山东港口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石与核心,也是海关与港口共同的职责与使命。此次云港通2.0的上线,既延续了这份约定,又升华了这份期许,“关港协同”的好成果一个接着一个落地、见效——全面推广“山港一港通”智能转运新模式,货物在启运港“一次查验、一次通关、一次放行”;上线“全时空集约查验”新模式,全面打通青岛港前湾港区码头、查验及服务资源,实现货物自由流动、一次计费和就近提离,大幅提升口岸效率;打通海关通关一点通平台,深度参与沿黄流域“关贸通”大平台建设,前置智慧查验、优化陆港通关、赋能金融贸易……“云港通2.0的查验业务又升级了,可真方便啊”“真正足不出户,秒申请、秒受理,通关效率大大提升”……相关客户在云港通2.0上线试用后赞不绝口。以智能化平台支撑和推动港口更高质量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伴随着云港通2.0的上线,九大产品体系配合AI智能客服,将发挥最大效能,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激励云港通建设运营专班持续攻坚发力,为山东港口“构建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布日期:
2024-04-12

我市“产业大脑”参选企业成功揭榜
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公布首批32个“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立项名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等多个重点行业。由我市推荐的胶州“智能家居产业大脑”、平度“化妆品制造(睫毛)产业大脑”分别入选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名单、入库培育名单。青岛港联合烟台、日照等港口共建“港口物流产业大脑”,并成功入选首批建设试点名单。“产业大脑”按照“4321”总体建设思路,每个行业“产业大脑”通过构建“算力调度、数据汇聚、算法开发、服务开放”4类平台,形成“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3种能力,服务政府侧和企业侧2类对象的产业治理、经营管理需求,最终形成1个支撑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济大脑”。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继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发挥“产业大脑”统筹协调作用,实施软件高质量行动计划,深化“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持续释放工业企业数据价值潜力,加速数字赋能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发布日期:
2024-04-12

港口物流“产业大脑”在首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
3月27日,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支持的首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在济南举行。会上,山东省港口集团揭榜承建的港口物流“产业大脑”,作为山东省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发布。 港口物流“产业大脑”依托山东港口物流产业和对外服务平台的优势,背靠港口、面向生态,以大数据能力平台为基础,融合港口物流链上船公司、船代、货代、货主、口岸监管等单位数据资源,打造山东港口物流领域“企业-行业-产业链-政府”等多级协同互补的产业大脑体系,推进业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完善数据链条,建立可信物流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目前,产业大脑已链接物流车辆95万辆,服务上下游企业9.3万家。 近年来,山东港口紧紧围绕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建设发展定位,聚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主线,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港口建设。通过业务变革、流程再造、数智赋能,深化核心生产资源共享和人财物一体化管控,催生航运金融、全程物流、数据服务等业态创新。 下一步,山东港口将以“产业大脑”上线发布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数字科技创新引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速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赋能综合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