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保障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作为产粮大县,市农业农村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以配套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为目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推进粮食产能提升。把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85万吨以上,其中全市小麦种植面积94.10万亩,平均亩产612.75公斤,总产57.66万吨,同比去年分别增加3.79万亩、5.25公斤/亩、4.9万吨;玉米种植面积91.82万亩,平均亩产665.36公斤,总产61.09万吨,同比去年分别增加3.94万亩、1.59公斤/亩、2.51万吨。今年“吨半粮”核心区小麦单产655.1公斤/亩,玉米单产869.8公斤/亩,两季合计1524.9公斤/亩,超过吨半粮产能目标。联合市属国企冀鲁边乡村振兴有限公司开展小麦统一供种试点,推广小麦良种1万亩,争取全省玉米重大品种补助5万亩,受益农户超5000户,让基层真收益。
二是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依托特别国债等政策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万亩,争取并实施10万亩“吨半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专项债项目,核心区内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依托秸秆还田等项目,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耕地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52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截至第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45亿元,可比增幅4.4%,高于全省、德州市0.4个百分点。202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5654万亩,其中蔬菜功能保护区播种面积0.2万亩,蔬菜总产量43.9912万吨。蔬菜园区发展趋于稳定,新增在建高标准园区1处,新建大棚49个,改造旧棚43个,进一步扩大了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推动蔬菜产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渔业产能上,加大名优特品种养殖规模,全年名优水产品产量占三分之一以上,预计水产品产量6978吨,增幅5.5%。
二、狠抓食品名市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德州市“食品名市”建设工作部署,乐陵市突出特色、深耕园区、培育龙头、提升品牌,不断推动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产业集聚,将产值做大。围绕壮大产业环节,不断做强食品产业园和调味品产业园两大园区。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41家,同比增长14家。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获批全省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预制菜产业园成功入选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园区;启动建设9万平中小微企业孵化器,已入驻15家企业。飞达、乐畅、中厨等20余家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14家企业通过办理农转用手续,实现部分企业晋档升级。安井食品、星光集团5万吨膳食纤维项目投产,汇源集团“双链”融合项目、新飞达预制菜车间、鲁中食品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上市公司上海美农生物年产10万吨玉米蛋白精加工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生物质综合利用深加工产业项目、萃健生物质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迪斯曼复合调味品、熊猫烹烹等16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超50亿元。
二是抓延链补链,将链条做优。围绕产业配套环节,调味品特色产业集群进入2024年全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前十;调味品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入库培育名单;与黄河商品交易市场合作,打造调味品电子交易平台,先后与京东、阿里巴巴、申通快递等平台对接,筹建调味品“云仓”,今年调味品快递发单量有望突破1.5亿单。
三是抓品牌提升,将品牌做响。全市共有德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2家,包括国家级3家、省级11家、德州市级28家。今年成功争取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营收达到了8.57亿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联农带农效应日趋明显。持续培育“乐膳好食”“味都杨安”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味都杨安 山东乐陵”品牌登上高铁冠名专列,品牌推广辐射60多个城市。在德国、荷兰、英国等海外城市举办“调味品招商推介会”,拓宽海外市场,成功举办了2024第十三届中国(乐陵)红枣暨健康食品产业博览会、山东(乐陵)调味品博览会暨乐陵国际电商节等活动。
三、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动齐鲁样板示范建设
加快乡村建设和基础设施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是打造示范片区。立足区域优势特色,统筹城乡资源要素,构建了“2+2+N”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格局,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一方面,巩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果。立足中心镇和乡村振兴衔接推进区叠加优势,铁营镇建设以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2023年园区税收、产值、外资等指标均实现“翻一番”。立足特色镇和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区叠加优势,杨安镇放大“中国味都”品牌,培育调味品龙头企业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9个,入选山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打造市级示范片区。在朱集镇、云红街道,打造以红枣、健康食品及文旅产业为主的“枣乡红韵”示范片区;在市中、杨安、铁营,打造以调味品、现代农业及休闲旅游为主的“香邑水岸”示范片区。另一方面,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立足片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探索农业带动型的“孔镇模式”,工业带动型的“杨安模式”,文旅带动型的“朱集模式”。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庄,形成了后周村文旅、王木腿林果、丁家村甜瓜等多种产业形态,新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11个中心村已累计完成建设产业培育、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公共服务项目62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聚焦“八清零一提升”任务目标,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市、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不断健全。
三是做好有效衔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精准有力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实施项目带动,强化措施保障,促进共同富裕。做好动态监测。规范处置返贫致贫风险预警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目前,脱贫户3602户,6474人,监测户89户273人,未发生一例返贫。推动项目建设。落实各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个、产业项目1个。落实保障措施。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重点监测对象,落实公益岗位515个。对学生落实雨露计划,受益学生252人次。实施马颊河南岸20公里堤顶路亮化提升工程,为杨安镇、化楼镇等乡镇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保障;联合农业银行乐陵支行实施“齐鲁富民贷”,累计投放金额2.5亿元,受益农户超1100户。
四、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推动联农带农落地见效
一是项目建设惠农。依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粮食高质高效等涉农项目,将大中型植保机械、飞机喷防等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结合,积极推广飞防作业、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市绿色防控覆盖率。截至2024年底,我市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7.2%,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3.6%。依托当地国有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麦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良品种包衣技术应用率达到100%;
二是农技服务助农。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全面推广深耕深松、宽幅播种、良种包衣、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关键技术,连续多年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利用乐陵科技小院驻村优势,引进、创新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等技术10余项,直接受惠农户超2万人,技术指导辐射面积超20万亩。
三是农技中心慧农。在“吨半粮”核心区建设集智控智管、展示科普于一体的农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为农服务中心2个。通过整合气象、水利、畜牧等资源,安装平衡支轴式、自动地埋伸缩式、平移式、固定式等多种智慧灌溉系统,安装微型气象站、太阳能物联网杀虫灯、智能孢子分析仪等设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农业种植过程中的水肥药管理、环境控制、作物监测与生长过程智能决策等环节集成于一体,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感知和科学管理。
四是农民培育带农。围绕粮食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分层分类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共遴选技术指导员125名,完成省级培训26人、德州市级培训班89人、乐陵市级班培训250人次。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完成省级培训50人、德州市及乐陵市级培训500人。培养“田秀才”“土专家”,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今年6名农民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
四、狠抓农产品安全监管,护航农业安全有序生产
一是加大抽检,严控风险隐患。制订《乐陵市202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时节增加抽检频次,适当扩大小农户抽样比例。截至目前,已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1200批次,定性检测8000批次,胶体金1200批次。配合完成省、市级农产品抽检168批次,其中蔬菜127批次、水产品21批次、渔业投入品4批次,均未发现不合格产品,农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联合农业执法大队对全市农资门店和种植基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了农产品用药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假劣农资识别的现场指导,悬挂横幅200余条,发放明白纸、宣传资料及公告3000余份,出动工作人员1000余人次,切实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
二是履职尽责,推进执法质效。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执法行动。年度内共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22起,其中动物卫生案件10起、种子管理案件4起、农药管理案件5起、渔业资源保护案件2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1起。同时,积极利用农村大喇叭等传统媒体,发布整治行动相关信息7条;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整治动态3篇;组织开展了87次现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结合全市“三农”工作实际,不断凝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推进全市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继续在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城乡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见实效,全力增创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